鲁江: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更好应对未来变化
时间 : 2020-08-06 11:34 来源 : 先锋898
2023年11月28日
8月3日,《民心桥》特别节目“校长系列访谈”播出第二期,节目中,来自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围绕“面向未来,教育如何转型”的话题,和听众交流分享。鲁江表示,疫情后急需要寻找一条学校教育的突围之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重建学校教育的新生态,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世界发生的变化。
访谈回顾
1.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是深圳市福田区政府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举办的一所新型公立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引入腾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探索和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园中全方位的运用,目前着力于以互联网撬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校管理的转型、推动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学校建设了移动办公平台、智能物联教室、智能访客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从人工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转型。学校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在线教学资源库,让老师们拥有丰富的备课资源。学校建设了一个虚拟学校“海豚学院”,建设了2个录播室和直播室及4个录课静音仓,组织老师们录制了4000多节的微课,资源覆盖了几乎12个年级的主要学科,这些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也使得这次疫情期间学校在线教学能够从容应对。疫情期间,学校将海豚学院的课程向全国中小学免费开放,总访问量超过25万人次,这是实体学校无法想象的。
2.对于学生的学科教育,您有哪些看法和体会?
世界是充满联系的,但传统学校中常规的学科之间存在着坚固的壁垒,学科脱离生活的现象非常严重,德智体美劳彼此独立并相互割裂。学校不能把教育当作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不应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过精致的学校生活,不能使学科之间、五育之间彼此孤立和相互隔绝,必须将教育的边界打开,实现社会化资源协同,开发无边界课程,重建学校教育新生态。
我觉得学校教育首先要将学科与生活融合,把真实的世界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真实问题为支点,实现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其次要将学科与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聚合课程资源,以学科渗透的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及主题活动为牵引,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将五育融合,打破五育的边界壁垒,打通内在联系,让五育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更具生命力;还要将标准与个性融合,要聚焦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素养扎根于基础课程,激发于拓展课程,提升于特需课程,浸润于活动课程和隐形文化课程。
3.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课程体系基本情况如何?
近年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建设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需课程三大系列的课程谱系,立足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将学习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开发出红树林课程、湿地研究、海绵城市、中国原典文化等200多门校本课程,同时引入腾讯编程课程、网络素养课程、产品经理、音效制作等课程,正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互联网创新空间、艺术创意空间、人文阅读空间、体育运动空间等课程基地建设,着力建设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
4.明德学校未来的发展方针是怎样的?
学校教育面临着一个重建教育新生态的良好契机,我们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打开教育边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颠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模式,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促进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相互交融,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相互补充,积极探索无围墙学校、无时限学习、无边界课程、无校籍老师、无学籍学生的学校教育新样态,推动学校教育结构性的突破,加快传统学校向未来学校转型。
5.针对未来教育转型,您有何看法?
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其实学校就是要培养适应未来和引领时代的人才,那么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则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实未来社会的很多特征,已经慢慢开始凸现,比如说世界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复杂性,让传统实体学校常规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所以我觉得学校和教育部门必须要正视现实,要推动学校的全方位变革,否则在未来社会,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比如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后,校园再漂亮、硬件再强、老师再优秀,校园里也是空无一人。而且放假期间,学校的职责、功能基本都发挥不了太大作用。我曾研究过,每年学生在校时间有40个教学周,每周五天,也就是200天,还有165天接近一半的时间是不在学校的,加上很多公共危机事件,经常会让学校的常规教学受到影响或终止。实际上,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只占到很小一部分,所以我觉得必须要对学校教育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设计。
6.家长间的教育理念和技能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发展不平衡,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是的,这几个月学生在家学习期间,就发生了很多问题。绝大多数孩子能按照学校的要求,线上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一部分自主性、自我管理、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下就会凸现出来,比如亲子间的冲突。这就暴露出学校教育非常有限,而且对于培养孩子自律性、自主管理能力方面上有所欠缺,所以会导致一部分问题的出现。
7.什么是走班制、分层制、分类制?
我们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开始实施走班制,六年级阶段,根据孩子的层级和兴趣,我们进行不同的分类,将大家分成不同班级进行跨班教学,有的课程甚至是跨年级教学。目前我们高中已经开始根据孩子个人志向来选择走班教学,并且逐渐辐射至初中、小学。
在初、高中阶段一些主要学科上,我们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义务教育要求不允许分重点班,但是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老师只能拿教学标准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基础好的孩子可能吃不饱,基础差的孩子跟不上,所以根据孩子的层次,我们在主要学科上设置不同层级的教学班,将相同层次的孩子从不同的行政班组合在一起上课,并定期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满足各种层次、不同程度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是我们的分层制。
还有分类制。比如在音乐、体育、美术上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我们会按照项目、类别将他们分在一起,让孩子们通过重新组合去上课。
8.导师制的思路是怎样的?
传统学校实行的是班主任制,偏重于行政管理,但我们认为老师更应该是辅导、服务的角色,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实施了导师制,一个班级有1个主任导师,还有2、3个导师,每个导师都会负责指导一些孩子,让体育现金网_沙巴体育-中彩网开户推荐 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怀,从而也就让班主任从管理者走向了教练、辅导者的角色。
此外,我们还聘请一些企业导师和大学导师,针对他们所学专业、专长以及成长经历,给孩子们开设课堂来分享他们的心得,这对于学校师资方面又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手段。
9.明德学校的师资队伍如何得到保障?
因扩大招生规模,我们今年面向社会招聘25位老师,收到全国3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和优秀老师前来应聘,其中博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应聘者有18位。目前学校体制是根据公立学校人才队伍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完善设计的,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也有一定的动力,我们想用这种全新的人才结构来激活老师队伍,没有编制,所以学校有了招聘自主权,可以选聘比较优秀的老师,老师的来源也更加多元化。比如老师中有来自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有来自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同时,我们建立退出机制。没有编制,也去掉很多编制上带来的枷锁和束缚,所们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被激发,老师们干劲非常足。学校为什么能取得好的成绩?家长们都有一个非常共同的感受,就是认为老师们特别敬业,对工作特别投入。福田区曾做过职工幸福指数调查,而全区幸福指数最高的单位是来自明德实验学校的老师,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其实老师们感觉很辛苦,但是觉得很值得,其中包括劳动成果能被学校承认,在专业发展通道上也非常畅通。破除了很多体制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就激发了我们人才的活力。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