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深圳推行“中华诗教”——让孩子诗心“咏”流传
时间 : 2024-06-11 10:30 来源 : 光明日报
孩子们在吟诵古诗 图片由作者提供
课堂上小学生在学习古诗 图片由作者提供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随着平仄起伏的韵律,清脆纯真的童音在深圳市莲南小学莲馨校区的操场上回响。
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诗礼展演,是莲南小学德育工作的特色仪式,也是深圳市“中华诗教”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1年7月,“中华诗教”示范区在深圳正式成立,莲南小学是首批参与“中华诗教”试点的20所学校之一。
近三年来,在深圳市教育局的支持和领导下,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教科院”)已设立“中华诗教”试点学校100所,评选出“中华诗教”特色学校20所。深圳青少年的心中已播下“中华诗心”的种子。
“诗教”不是“教诗”
白皛是深圳教科院“中华诗教”示范区建设项目负责人。作为一位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语文教研员,他对“诗教”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见解。
“‘诗教’不是‘教诗’,‘教诗’是以诗词为载体的教学行为,而‘诗教’则是以诗词为载体的育人活动。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
2011年8月,白皛成为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园岭小学的孩子家庭条件很好,但他们的表现却跟白皛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有一次白皛请出过国的同学举手,全班45个学生只有两三个没有举手。当时,白皛自己还没有出过国,侃侃而谈的孩子们给他的印象是“见多识广、开朗幽默”。
然而,后来的一些事情让白皛觉得“不可思议”。
一次,两个孩子因一支普通的钢笔发生纠纷,甚至闹到了要退学的地步。还有一次,学校要大扫除,白皛叮嘱学生们带些抹布来擦课桌。结果有个女生竟然让家里的保姆带着抹布来学校,并说:“我家所有擦桌子的事情都是保姆做的。”
“连自己的课桌都要别人擦的孩子,会体恤别人吗?会感恩父母吗?”白皛不由地陷入沉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缺少一些什么?
“我们的孩子应该有温柔敦厚的品性,应该是内心柔软且能跟对方共情的人。”从那时起,白皛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强孩子的品性教育。
白皛想起曾参加过的中华诗词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华吟诵骨干培训班”。当年,首师大副教授徐健顺的诗词吟诵培训课程让他印象深刻。
“以诗育人或许是个方法。”白皛暗想。他尝试给孩子们讲述古诗词中的故事和道理,孩子们从刚开始的似懂非懂到逐渐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改变不好的习惯。“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而又美好的精神追求和美学力量。”白皛坚信,经典诗词能够陶冶孩子们的心性品格,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找到适合一线老师的教学方法
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领略古典诗词之美,汲取古诗词中的智慧和力量?
“按照传统的教古诗词的方法,老师除了要熟悉诗词格律,还要学习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等。一线老师的任务已经很重,为了‘诗教’再增加一线老师的工作量不太可能。”白皛说,“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这些千篇一律的教诗方式,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必须找到适合一线老师且能够让孩子们接受的教学方法来推动“中华诗教”!
当白皛苦苦思索的时候,他想到了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刘琴宜,希望她能有高招。
刘琴宜曾拜访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叶嘉莹的话深深打动了她——“我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诗词吟诵能使国民自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一种富于联想与直感的品质和能力。如果这种训练能自童幼年的时代开始,则这种联想和直感的能力就能随着学习者的年龄与他的生命之成长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让吟诵者得到终生受用不尽的好处,这对以后从事文学或科学之研究的人都是有益的。”在叶嘉莹的影响下,刘琴宜成为一名“诗教”文化工作者和中华诗词吟诵志愿者。
受白皛之邀,刘琴宜来到深圳,二人就“诗教”话题展开思维碰撞——如何让古老的诗词吟诵在校园流行起来?如何不让“诗教”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内卷”?二人达成共识:可以从一所学校开始整体探索。
后来,白皛调入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白皛的“诗教”想法得到时任该校校长姚晓英的支持,其“诗教”探索遂在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展开。
该校首先采用的是“铃声熏听”的方法,即将校园铃声更换成符合诗词韵律的吟诵音频,在进出校、上下课、早午读等场景反复播放。
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每当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往日的喧闹声就变成了优美的诗词吟唱声。放学后,孩子们手牵手吟诵着诗词回家。经过一段日子,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经常“出口成诗”。
后来,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的“诗教”模式成为“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的普及模式。
在润物细无声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021年,“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深圳教科院决定在全市推进“中华诗教”工作。
刚开始,各学校校长都面露难色,生怕增加老师们的负担而推进不下去。
正当大家不知如何破题时,“‘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组时任负责人赵志祥给出建议:让各学校向较早开始“诗教”探索的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学习,不给老师增加任何负担,而以熏听的方式推进“中华诗教”。
由于上下课的铃声改成吟诗唱词的歌声,随着“下课歌声”的响起,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吟唱起来,老师们不拖堂了,学生们也欢畅起来。很快,一批学校就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环境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尝到甜头的老师们开始追着深圳教科院要“诗教”培训。
“诗教”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离不开深圳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在推进“诗教”工作过程中,深圳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不仅深入课堂调研,还参与师生教学研讨。此外,深圳市教育局还设立专项资金,力图打造20所特色典范学校,这为“诗教”工作顺利开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华诗词学会也为“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早在2017年,结合全国广泛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华诗词学会就展开了将古典诗词的声韵格律与当代音乐进行融合的探索。这一次,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刘琴宜领衔的专家团队更是为一到九年级教材中的500余篇古诗词等古代文学作品度曲,在古典与现代、音乐与诗词之间搭建起融通的桥梁,为“中华诗教”的实施提供了优质资源支撑。
“诗教”要让学生先感受韵律节奏
如何将“诗教”跟“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并让它们相互融合?作为“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试点学校之一,深圳市莲南小学校长冯永想通过创新进一步深化“诗教”工作。
冯永邀请刘琴宜去莲南小学驻校蹲点调研,跟一线老师一起研究如何推进“诗教”工作。
在莲南小学莲馨校区教学楼二楼楼道尽头,刘琴宜在学校的帮助下搭了一间几平方米的宿舍,美其名曰“西风清舍”。
刘琴宜在“西风清舍”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校生涯。上午听课,中午在食堂吃饭,经常一边吃着饭一边跟莲南小学的老师们探讨“诗教”到底该怎么搞,有时候说着说着,连饭也忘记吃了,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
为了增强老师们对古诗词的认识,刘琴宜先给学校的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上课,并从最基础的诗词格律讲起。“平仄,是诗歌传唱千年的歌声;是语言的高低长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替使用,就能达到一种和谐多变的声调美”,“几千年来,我们的诗文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吟诵着传承”。
参与深圳“中华诗教”项目试点的除了莲南小学,还有共乐小学、海韵学校、壆岗小学、安乐小学、兰著学校、花城小学、怡景小学、东昌小学、桂园小学、北斗小学、仙桐小学、大鹏二小、沙溪小学、厚德小学、凤凰山小学、红花山小学、麓城外国语小学、深圳高级中学盐田学校……尽管有的学校地处市中心的福田、罗湖,有的学校地处偏远的大鹏、坪山,但它们都有个共同点:这些学校上下课的铃声都是《声律启蒙》,而进出这些学校,都能听到学生们吟诵《三字经》《百家姓》的声音。
刘琴宜解释,《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用韵,每四句一换韵,平韵、仄韵循环交替贯穿全篇百余次。而《声律启蒙》更是儿童进行诗歌语言训练的启蒙读物,从一字对、二字对,直到十字对,能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韵文的韵律节奏。先吟诵这些作品,能为孩子们吟唱古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绝大部分都富于韵律和节奏感。
学生们喜欢上了古诗词
学生们从熏听起步,在韵律美的浸润中渐渐喜欢上了古典诗词。在各种活动中,只要听到诗词吟唱,孩子们就会迅速形成此起彼伏的大合唱。这种自发的行为极具感染力,连老师和家长都为之动容。深圳市观澜二小的谢婧斐老师看见孩子们自发吟唱时说:“这是文化血脉觉醒的声音!”
“中华诗教”不“卷”分数,而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能够影响其一生的文化宝库。正如白皛的一个如今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所说:“吟诵过的诗篇,多少年过去也忘不了,就像在心里生了根一样。”
“中华诗教”也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开启了他们的心智。
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赵亮老师在一堂“诗教”课上曾发问:“李贺仕途不遂,体质又弱,27岁就不幸殒命,为什么他能写下‘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样激昂的诗句?”
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李贺是内心坚定、胸怀天下的诗人,他不以个人的得失来选择人生的道路。”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正是有许多像李贺这样坚守理想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才有了众多波澜壮阔的故事。”
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小学紧邻沙岗圩村。该校95%的学生家长都是靠盐田港谋生的外来务工人员,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跟人交往,还有一些孩子迷上了手机。
按规定,学生7点50分才可进校,但不少家长因为赶时间上班,总是在学校开门之前,就把孩子送到了学校门口。
早到的学生如果没人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早到的学生“有事干”,校长龙波涌每天7点30分带领学生们一起晨诵诗词。
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罗卓斌是六(5)班一个学生的家长。他发现孩子读诗后变得自信了,一到7点10分就催着父母送他上学,为的是争当“最美领诵者”。“孩子过去很内向,而现在他站在台上领诵,一点都不怯场!”罗卓斌满意地说。
五(5)班胡同学的妈妈颜丽虹说,儿子玩手机一度让她很担心。学校开展“诗教”后,小胡经常用手机和妈妈一起读诗,都不迷恋手机里的“网红”了,还自我感觉良好地问:“妈妈,我是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啊?”
深圳教科院的李桂娟院长、潘希武副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一段经典的自问自答:“这一代孩子将来是要走向世界的,我们能不能帮他们建立起文化自信?”“一定能,关键我们要先帮他们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道出了“中华诗教”的要义:不是为了让孩子能背诵体育现金网_沙巴体育-中彩网开户推荐 的诗篇,而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如此,将来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不同学科的老师纷纷加入“诗教”队伍
在中华诗词学会和深圳市区两级教科院的努力下,深圳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的顶层机制。参加试点的学校从最初的20所增加到如今的100所。各区的教研员纷纷主动加入“中华诗教”队伍,比如罗湖区的张静老师、宝安区的陈国富老师、龙岗区的欧阳萍老师和符卷老师、盐田区的刘洁美老师、龙华区的路成书老师、光明区的杨娜老师……深圳“中华诗教”的队伍不断壮大。
“诗教”不仅让学生们受益,也影响了老师,各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热爱中华诗词的老师——
音乐老师梁炜畅和舞蹈老师陈文熙编排的吟诵剧《诗经·采薇》在对外交流中获得好评。
语文老师尹建浩设立行思诗社,毕业分离时,学生们悄悄叮嘱:“尹老师,我们毕业后,您一定要将诗社继续开办下去啊!”
数学老师周璐主动参与“诗教”,还带头写诗,带出了一批“小诗人”。
体育老师薛贤河将岭南特色的咏春拳与《千字文》的韵律相结合,编排出新的课间操,做到了“文武结合”。
“诗教”影响溢出校园
深圳的“中华诗教”探索始于校园,但影响力早已溢出校园。
粤港澳三地教育部门组织的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已有多年。启动“中华诗教”项目后,深圳的不少学校将诗词朗诵带到了该比赛上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校长王丽介绍,他们与结对的姊妹校澳门圣罗撒英文中学联合排演的吟唱剧《木兰诗》,就获得了2023年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的一等奖和最具感染力奖。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校长姚晓英说,“中华诗教”非常契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有中国血脉和世界眼光的学生。从北京冬奥会到杭州亚运会,再到第18届捷克布拉格国际民俗艺术盛典,该校经过古典诗词浸润的“中华文化小使者”与近20个国家的小朋友一起进行过文化交流,并向外国小伙伴介绍中国诗词文化,将“中华诗教”的成果带向了世界。
深圳市宝安区的壆岗小学以党建为引领,将“诗教”融入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活动。该校校长张艳经常带领学生们去公园、社区、敬老院、图书馆参加诗词活动,用诗词追思缅怀先人,用诗词关怀弱小,用诗词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达说:“中华诗教示范区建设项目能在深圳取得成功,离不开深圳市委、市政府尤其是深圳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正是深圳营造的创新氛围,为‘中华诗教’的落地和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相信这个诗教版的深圳故事,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