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时间 : 2020-08-07 09:54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2023年11月28日
福田中学学生在机器人教室学习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教育与这座伟大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融相促、相生相长;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助力者。40年来,深圳教育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的历史跨越,谱就了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曲壮丽凯歌。40年来,特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冲击与伟力,存在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宏大篇章中,蕴藏在一代代学子的悄然成长里,凝聚了深圳教育人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今日起,本报推出“特区教育40载:追求与跨越”专栏,全面回顾深圳教育发展历程,敬请垂注。
核心提示
从1989年基本普及义务教育,1994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到2004年成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市,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再到2013年成为广东省首批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14年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40年来,深圳教育品牌不断擦亮,基础教育更是紧紧抓住公平和质量两大核心,努力办好市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谱写了探索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绚丽篇章。
教育之根: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保障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有一组数据,可以显示深圳基础教育40年的突飞猛进——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全市仅有中小学250所,幼儿园90所,在校生6万余人,典型的边陲农业县的教育底子。截至2019年底,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各类学校2593所,在校生209.2万人。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基”所在,深圳始终坚持基础教育为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保持高投入、高比重;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38.53亿元,其中基础教育投入561.65亿元,占比为66.98%。
回溯特区教育发展40年历程,基础教育经历了普及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优质均衡发展阶段。由于历史原因,曾几何时,“二线关”是特区的标志之一,把深圳分割成“关内”和“关外”,像一道鸿沟,内外有别。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版图扩大到全市,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0.7万个,其中78.5%位于原特区外。“十三五”规划建设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以上,70%以上位于原特区外;新建高中90%布局于原特区外。
罗租小学是一所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的公办学校,虽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藏身于城中村之中,然而,当你从窄窄的村道进入校园,顿有豁然开朗之感。课室宽敞明亮,多功能室一应俱全,校园优美雅致。这是原村小华丽“转身”的典型,得益于深圳大手笔投入、大范围推进的一次次教育民生工程: 1995年实施改造“三差”薄弱学校工程, 2001年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2007年启动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设备设施和校舍改造工程,对96所原村小进行全方位标准化改造,2012年我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开办费标准、生均拨款标准、设备设施配置标准“三统一”,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近年来,全市新学校无不以高标准建设,不仅能满足一般教学需求,还对标未来,从科学、信息、生物、美学等角度,为学生们打造出一座座立体的现代化校园。走进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这所2018年秋季开办的新学校不仅有1000平方米的小剧场,内设4个篮球场的室内灯光体育馆,还有2500平方米的室内恒温游泳池。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表示,目前,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全市公办中小学实现生均拨款标准、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统一,且标准居全国前列。
活力之源: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的“深圳版图”
基础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不仅仅是学校的硬件,更应该注重办学的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一直是深圳教育的追求方向。早在2006年,深圳市出台了《体育现金网_沙巴体育-中彩网开户推荐 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从此,深圳教育的一体化均衡化发展之路有了制度的保障。
2011年起,深圳建立起以学校内涵发展和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创新督导评估机制方法,对全市中小学进行强制性、全覆盖、周期化的办学水平评估和常态化督导,引导和帮助每一所学校提高自主办学能力。此外,市、区两级大力推进校长教师定期交流、特色学校评选、一校一发展规划、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系列措施,推动各学校不断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教师专业水平,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呈现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办学格局。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学位覆盖面,集团化办学是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集团化办学驶入了快车道,相继成立多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旨在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创、先进教育管理模式的智慧传递,实现集团内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迅速带动新建校和普通学校快速发展。如今,在我市一批品牌教育集团已经形成,教育集团优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渐成常态。
陈秋明表示,一直以来,深圳在教育综合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打造经济社会“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整体规划。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育人”的理念,形成以课程形态变革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深圳路径”,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课改先锋学校,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效全省领先。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的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阳光指数”测评报告,我市学校课程教学和学习质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惠民之路:着力破解全国最大移民城市的教育供给难题
优质均衡的教育不仅提供给深圳户籍的学生,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较好地解决了非深户籍学生入学问题,保障了来深建设者子女受教育的权益,为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就读提供“深圳样本”。
深圳外来人口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非本市户籍人口占80%。然而,早在2005年,深圳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8年1月出台《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入学政策进一步宽松。目前,全市63%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2017年,将港澳籍人员子女入学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澳籍学童就读人数全国第一。2020年,全市中考报名考生8万多人,其中非深户籍考生占55%。
即使上不了公办学校,孩子在民办学校,同样也能享受到政府的补贴。我市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2012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奖励资助优质民办学校三项公共普惠政策。近三年,累计惠及学生211万人次,投入资金74.5亿元。2015年9月,市政府再向民办学校发放大礼包,按每班补助10万元标准,向全市民办中小学发放设施设备一次性补助经费9亿多元,支持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市民办学校走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我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改革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市的民办教育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承担了义务教育重要责任,缓解了我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学位紧缺矛盾,同时,一些民办学校优质、特色的发展,还为不同群体子女接受高端的选择教育提供服务,助力深圳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