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走路”出细活——宋仁静老师的教育故事
时间 : 2021-06-04 17:13 来源 : 深圳市教育局
2021年12月31日
“小步走路出细活”是想表达我对教育的敬畏与感恩,把教育之路走稳、走实;把专业、专长做明白、做细,守住初心。
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慢性子”,能和孩子们一起小步向前,此生无憾。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有一份对孩子们的喜爱与真诚,与他们一起憧憬和共建未来。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应该和大多数老师一样,经历了模仿与积累、学习与反思、瓶颈与挑战循环交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长度、到达的时间点可能不尽相同,但过程中的感受我想大体一样。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理解教育。儿童的教育是“慢养”的过程,我认为教师的成长也一样,老师们的细活、拿手活,就在这小步积累的过程中,在无数教育现场的迭代中自然成就。
一、吸收期——积极美好地试与学
成为幼儿教师的前四年是我专业成长的储备期。这段时期的我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想法多、不怕失败,积极承担挑战、全情投入,不间断地参与各类业务练兵、各种专业比赛和活动,并有机会观摩市级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给刚步入教师生涯的我,清晰地烙下了“优秀教师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美的样子,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信心和决心。
二、成长期——与课题、教研形影相随
从教第5年至10年是我专业成长的黄金期,每一步都走得扎实、青春没有荒度。这段时间,在幼儿园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中,我作为课题组成员和实验班教师参与了各类省、市和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幼儿园的老师们一起投入参与教研、反思,时时迸发智慧的火花……回想起来,这样成人达己的经历多么可贵,不仅是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是观念上的变革,让我看到自己的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被忽视的教育细节。对我影响最深远的,是在教科研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开放的、研究型的思维模式,以及主动学习、对教育现场不断追问的自觉。
三、停滞期——向内看,蓄势
从教第14年,是我从教生涯的瓶颈期。每位教师或早或晚,都可能遇到发展的瓶颈,这是调整步伐的时候,更是一次向内看的好时机。我开始通过读书、参加一些积极的社会组织,让自己振作起来。随势是一种智慧,这段时间,我清晰了三个终极问题:“我从哪里来”,“我的方向在哪里”,“我现在最该做的是什么”。步伐的调整,使我获得了前行的力量,明晰了方向,我不再回避问题,开始试着寻找自我突破。感恩那段“平静”的日子,让我褪去浮躁,不仅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更炼就了我不被干扰、从容面对问题的强大心态。
四、风格形成期——稳步成长、累累收获
从教第17-26年,小步走路出细活,是对我最近这9年更为贴切的描述,这个阶段,我有计划地在实践中回答自己的问题与思考,寻找着一直困扰自己的三个专业问题的答案,“幼儿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能为孩子们留下什么”,“幼儿教师的劳而无功如何破”。在我3年一届的三个轮回的教学实践中,努力缩小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思考在中西方教育理论与成熟方法的冲击下,文化的差异、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对幼儿自主与自律发展的影响,我愈加清醒、全面看待学前教育。我向我的教育对象寻求答案:对自己的毕业生开展了持续6年的跟踪调查。最终,我得到的回应是: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性格及学习方式;真诚、温和的态度,积极乐观的个性,满满的爱心,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法;开放性的思维,接纳和聆听。对孩子的爱,对幼教本身的热爱和感情的投入,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一个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教育本身也蕴含着无限可能。”我的教育现场效果,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已经有了明确答案。家长和孩子们的反馈,是最真实、有价值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我最大的财富和荣誉。
我庆幸,在一天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里,我从事的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的幸事,共修为人之道,教学相长。这份爱的投入和回报,足以滋养我的一生。教育就是教师的一场修行,对于学前教育,即使艰难,但值得坚持与等待。“小步走路”出细活,坚实走过的每一步都将成为我幸福的过往、成长的阶梯。
附件:
相关稿件: